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火把节探源

    信息发布者:杨学虎
    2017-12-25 16:55:02   转载

    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现在有一种新的观点:这个节日来自古老的历法,与炎帝有关。

    火把节——扑朔迷离的传说

    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彝、白、哈尼、傈僳、纳西、普米、拉祜7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节日——火把节。节日的庆典时间虽不同,但都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及其前后。彝族的火把节都在这天举行,白族、纳西族在六月二十五日这天举行,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日举行。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众说纷纭。大部分彝族地区火把节来历传说是:天上的大力士与地上的大力士相约在六月二十四日摔跤,结果天上的大力士摔死了,天神大怒之下,派蝗虫到人间讨回债。蝗虫吃光了地上的植物,人们用火把烧死蝗虫,但蝗虫越来越多,只好与天神协商达成协议:人间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给天神赔偿犏牛、鸡蛋、蘸水等物,白天用阳光照着赔、夜间用火把照着赔。从此,火把节就流传下来了。

    另一种传说也跟点火杀虫有关。相传很久以前,天地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受灾而欠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一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没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吃百姓的庄稼。俄体巴拉又和大伙围在火塘边商量治虫的办法,在无意之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巴拉就组织大家举火把烧害虫,最终彝族人民战胜了害虫,获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六月二十四这天就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弥勒县彝族中还有一种传说,火把节源于彝族奴隶,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压迫和残害,六月二十四这天,他们互相商议,在羊角上捆上火把,点燃后进攻奴隶主家,烧死了奴隶主,获了解放和自由。为了纪念取得的胜利,就把暴动这天定为节日——火把节。

    南涧彝族中传说,有一个恶魔喜欢吃人的眼珠,观音菩萨用螺肉冒充人眼制服了恶魔,把他关在洞里,每年只准他出来一天。人们怕他出洞继续作恶,便在六月二十四日这天点燃火把,唱歌跳舞,喧闹,使其不敢出洞。

    昆明郊区彝族中传说,火把节来历于一场战斗,彝族支系(撒梅王)与侵略者战斗,被砍掉了脑袋,但一到夜里星星出齐,他的颈上又长出了一个新的脑袋,再次带人参加战斗。后来,他头颅再生的秘密被他的妻子泄露出去,从此,他的头再也长不出来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群众打着火把四处找他的灵魂,年年如此,相沿成火把节。

    每逢火把节,彝族都兴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过节,都兴合村宰猪杀牛羊祭神,有的彝族地区还兴每户人家要抱一只鸡到田地里祭“田公田母”。火把节夜晚,全村青年男女点燃火把,挨家挨户撒松香,房屋的每个角落都撒到,意为驱逐病魔鬼神出房外以达消灾。屋内松香撒完后,青年男女举着火把撒着松香排着长长的队伍到田地里转一圈,意为烧死飞蛾害虫,减少虫灾。转完回到村里,全村男女老少都集中到村中比较宽阔的场地点燃火堆,举着火把围着火堆跳起跌脚舞,弹着三弦月琴,嘴里吼着,热闹非凡,青年男女都跳着、唱着闹到天亮。

    丽江纳西族火把节的来源传说是: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派火神烧毁人间,火神来到人间,看到一个白发老人背着一个大孩子,牵着一个小孩子,火神问为什么不背小的,老人说,大孩子是哥哥家的,哥嫂都死了,我更应该疼爱哥哥家的独生子。火神感动了,回去骗玉皇大帝说已经烧掉了。后来,玉皇大帝想看烧掉的人间,才发现人间更美了。他杀死了火神。但火神拯救人间的心没有死。一滴鲜血跳出天门,落到雪山脚下一所庙里,被和尚用红布包好,六月二十五日旁晚,血滴变成小娃娃对大家说,玉皇大帝要来放火,只有家家门前点起火把,一连点三个晚上,才能骗过玉皇大帝,免除灾难。于是人们点起火把,骗过了玉皇大帝,免除了灾难。人们为了纪念火神,同时防备玉皇大帝,年年到这个时候都点起火把。(《丽江风物志》)

    大理一带有阿南公主的传说:“汉元封年间、叶榆(今大理)妇阿南者,为酋长漫阿那之妻。那为汉将郭世忠所杀,欲妻南,南曰能从三件事许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国人皆知我们礼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国人,张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虫,俟炽,焚夫衣,即引刀自断其颈、仆火中。时六月二十五日也,国人哀之,每岁以是日燃吊之,名为星回节。”

    昆明、大理还有唐代慈夫人及火烧松明楼之传说。


    史迹拾遗

    各民族火把节的节日名称相同,过节的时间也大致相同,这些不同的传说后面,火把节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或相近的源头。


    火把节——古代古老的赋有诗意的重要的节日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昭(指南昭国统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贫官赋诗。“星回”一词,《礼祀·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月穷于次,月穷月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孔颖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冬季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禄劝县志》载:“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犹汉之人星回于天除夕也。会饮至我旬余不息,犹汉人之春宴相聚也。”陆次云在《峒溪县志》中也说“六月二十四日为年”。这些记载,表明火把节与中国古代的星回节有关,而且与云南少数民族过年有关,是远古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上述火把节和星回节的资料中,《礼记》和《玉溪编事》中所讲的星回节都是冬季,不在夏季。而《禄劝县志》讲到星回节和火把节都是过年的节日,时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后一两天,怎么会有两个时间和时令完全相反的星回节?火把节是不是过年的节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也就找到了火把节真正的源头了。

    中国最早诗歌集《诗经》中有一道著名的长诗《幽风·七月》讲农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使许多读诗经的人伤透脑筋——诗中讲了一年共有十个月(而不是十二个月)的农事,又反复讲“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这四天,却又不讲其他的日子,后人读起来很吃力。原因是诗涉及到古代的历法问题,与古代的星回节(火把节)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现在所用的罗马历法(公历)和阴历历法(农历)并不相同,《七月》讲一年之内的农事活动,只涉及十个月,原因是“一年以十个月,一月36天,5天为过年日”的古历法“火历”记年记时。所以,诗中农夫所以讲一年十个月之中的所作的全部农事,也讲过年那几天的事情。“七月流失”之“火”,古人又称之为“大火”、“商星”、“鹑火”、“大辰”,指的基龙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颗星(心宿),并认为“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寒史·天文志·三》)”,因而设专人“火正”,把它作为观测天文的主要对象和编制历法的主要依据,制定出“大火南中”,之月(六月)为正月的“火历”(庞朴《火历初探》)。以“火历”纪年的远古时代,“大火南中”的六月,正是旧年到头新开始的“岁末年首”。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剩下的五天为过年日,时间正是火把节期间。正因为是“火”星回到一年起始的正中天,所以叫做星回节。“火历”的历史痕迹,还保留在“天上有十个太阳”的神话传说中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中之中。

    这种历法一直使用后羿时代。《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我们可以这样去解读这个神话:它实际上讲的是废止“火历”的历法变革,射下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的传说是对后羿有关的“嫦羲”(嫦娥,神话中是后羿之妻)生下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则标志着太阳历的诞生。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法,其实也是阴历对“火历”的批判与吸收的结果——十是火历的月数,十二是阴历的月数,十天干支与十二地支相配的结果,形成六十年一甲子(周期)的纪年法。

    火把节——对炎帝及火崇拜的永恒记忆


    史迹拾遗

    火历或收十月历,是中国西部、北部和西北部的许多远古先民都使用过的古老历法。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炎黄”时代的炎帝。《管子·轻重篇》说:“炎帝作钻燧生火”。《左传·昭公十九年》说:“炎帝氏以火纪(记年),故为大师而火名”。《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为大师,姜姓其后也”。《谁南子·汜论训》说:“炎帝死而为灶。”《尸子》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


    这些记载不仅说明了炎帝发明了(钻燧生火),发明了火历(大师而得名),他是所有以羊(姜姓)、牛(人身牛首)、火(火师)为图腾和姓氏部落的祖先,观测天辰——发明用火——教民耕种——死为灶都统一在炎帝身上,应该不是偶然的。

    因此,古代有了两个星回节,即“大火”最正最偏的时节,一个在夏季,一个在冬季;是所有古羌(古代羌姜同义)部落后裔和与古代羌部落有密切关系的远古部落后裔共同的“年节”,是他们过年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与牛、羊、火等图腾崇拜和祖先神崇拜有关,他们或者是古羌人的直系后裔,或者是古羌人与其他远古部落融合后形成新的民族,他们都因为与古羌人的关系,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炎帝,拥有一个共同的节日,那就是火把节——古代的星回节。也有了共同的节日内容——斗牛、杀羊、点火把、放天灯等等,实质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纪念自己古代祖先——炎帝,崇拜自己的远古图腾——牛、羊、火。回忆自己远古历史——刀耕火种。

    十月为一年,一月36天,只有5天过年日的古老历法,至今还留存在古羌人后裔的某些民族(比如彝族)中。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实际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始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对探究火把节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市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源头的活水及深厚文化。

    ——原载《寻甸民族文化》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