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寻甸回族概况

    信息发布者:杨学虎
    2016-12-08 12:19:25   转载
    民族概况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回族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北“回纥”、“回鹘”、“大食”诸郡。元世祖忽必烈攻灭大理国后,任命回回人赛典赤为行省长官,以后才大量迁入。由于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衣着打扮与当地民族基本一致,如迪庆的回族,酷似藏胞;西双版纳的回族妇女,穿窄袖紧身上衣,下着统裙,犹如傣家女;白族地区的回族着白装;汉族地区的回族着汉装。遇有红白喜事或节日,男子喜戴小白帽,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回民通用汉语,也学阿文,多信奉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云南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圣祭,所有节日都与信奉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族民歌中特点鲜明的回族花儿,是西北一带回族群众喜唱的一种山歌,主要在甘肃、宁夏和青海一带广为流传。花儿分为临夏花儿(旧称河州花儿)和洮泯花儿两大系统。回族人民主要唱临夏花儿。四句一首是临夏花儿的基本形式,每句七字到十字之间,很讲究节奏和谐,顿数一致。押韵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韵到底或隔句押韵。多衬字或衬句。花儿多吟唱爱情,也表现劳动人民痛苦生活和不幸遭遇。 
      “花儿”又称“少年”,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曲调丰富,文词朴实、生动。其基本样式是每首4句或6句,也有个别为5句或6句的。唱词大多采用比兴方式,每首开头两句与下文内容无关联,以地理典故、历史典故、眼前事物作比兴,后两句为本题。演唱比较自由,以独唱为主。曲调悠扬、辽阔、高亢、奔放。曲子很丰富,现已整理出曲谱达100多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有40多种,如《白牡丹令》、《河州令》、《尕马儿令》、《脚户令》、《大眼睛令》、《水红花令》等。花儿的唱法很多。有以自哼自唱为主的轻声唱法;有以真声为主并通过胸腔和口腔共鸣的苍音唱法;有以男声提高八度音的假声来与女声对唱的尖声唱法;有将尖音和苍音结合,将真声和假声融为一体的尖苍音唱法。 
      在回族聚居的地区,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月初1至初6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月28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每逢花儿的歌咏集会,参加者达数千,甚至几万人。人们在野外搭起帐篷,燃起篝火,通宵达旦,歌声不绝。
      风俗习惯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是一个注重卫生、讲究卫生并有一定饮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酒。伊斯兰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这些东西,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动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为衰老,或为中毒;血液乃输送身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质;猪形态丑陋,不择饮食,性情懒惰。此三类列为不洁,故不可吃。至于禁食“非诵安拉之名屠宰的”动物,是因当时多神教徒宰杀牲畜时,必诵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兰教为了从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诵偶像之名而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时应诵安拉(真主)的名字,以示区别。至于酒,在伊斯兰教初期仅限制用量,以不醉为限,后因有人酒醉出现贻误正事、影响团结的行为,遂宣布为禁物,不可饮。 
      伊斯兰教对饮食的禁忌是每个穆斯林必遵的教规。年深日久,代代相遵,教规的内容逐渐变成信仰该教的各民族成员的饮食习惯。对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来说,这又成为该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个人和民族都禁食猪肉。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都遵守这一习惯。因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个别成员虽然放弃了宗教信仰,但仍然很难改变他们从祖辈上继承下来的这一生活规范。现在伊斯兰教的饮食规范已成为全世界10亿多穆斯林们的共同生活习惯,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穆斯林所用的“清真食品”的特点就在于无猪肉、猪油、自死动物肉以及不含酒精或其它致醉致毒物。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回族的开斋节(希吉来历九月),被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据传安拉在这个月颁降了将人们引向正道的《古兰经》。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安拉成倍的报答。因此,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必须奉行一个月的斋戒,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面定,见月牙儿就入斋,通常以两位有威望的阿訇所见为准,然后本坊的阿訇宣布人斋。在人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师傅,要到邦克楼(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苦,挨门逐户地敲打。人们听到后,赶忙起来,洗脸、洗手、漱口,做饭封斋。
      狭义的斋戒要求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吃饱喝足。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能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在斋戒期间,平时抽烟的人必须戒掉。这样,封斋使回族逐步养成了坚韧、刚强、廉洁的美德。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感到白天不吃不喝对身体健康和生产劳动都不利,不少人已自觉地放弃了白天封斋的习惯。 
      广义的斋戒要求人们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嘴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禁饮食,挨饥饿,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完美的。 
      在斋月期内,回族群众很重视“盖午尔夜”,也有的叫“坐夜”。关于此夜的确切日期,《古兰经》中无明文可考,回族群众通常从最后三个单日内选取居中之日。即第二十七夜。“盖德尔”原为“前定”、“高贵”之意,回主旋律群众认为在这夜,安拉把全部《古兰经》通过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给穆罕默德,认为这“高贵的夜间,胜过一个月”。《圣训》也说:“谁使盖德尔夜充实功修,谁都能获得七十二年善功的回赐。”因此这一夜,回族群众一般都要做一些可口的开斋饭,请人吃饭,或齐聚清真寺或住宅中礼拜、圆经、祈祷,赞主怀圣,彻夜不眠。 
      经过一个月的封斋,月终望见了新月,意味着斋期结束,回族群众自然欢欣鼓舞,都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开斋节的到来。在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履行交纳课税的义务,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菲土尔”钱。回族群众一般都自己愿意履行这种义务,否则就失去了斋戒的完美性。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早早起来打扫清洁,成年回族人个个都要洗大净, 
      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要把脸洗干净,头梳整齐,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早上八点以后,回族群众腋下夹一个小毯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当何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和拜毛,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这种会礼规模之庞大,形式之庄严,气氛之隆重重,令人惊叹不已。哪怕刮风下雨,他们也无所畏惧,情绪仍很高涨。 
      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说“色俩目”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祖坟念锁儿(《古兰经》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同时,还宰鸡、兔、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有的回族青年男女还特地选定这个佳节办婚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参加聚礼等活动外,还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辽宁鞍山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要耍狮子舞、踩高跷;河北沧州地区的回民在节日里喜欢表演武术;西北一些青年节日里喜欢摔跤、扳手腕,拧指头等;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

    宰牲节
      宰牲节就是古尔邦节,是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等七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第一天清晨要宰羊,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据说真主为了试探老圣人易卜拉音对他有没有诚心,就在一天夜里给老圣人托了一个梦。老圣人梦见真主要他杀了自己惟一的儿子易司马仪作为祭礼。
      老圣人醒来后梦境真切,可他又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虽然有揪心之疼,他还是顺从了真主的意图。他立刻准备行囊,骑上骆驼来到很远很远的山谷,找到了他的儿子,然后说:“孩子,我梦见真主要我宰你,你有什么意见吗?”
      儿子听后毫不犹豫地说:“父亲您就按照真主的安排去做吧!不过请父亲脱光我的衣服,不要沾上血迹。母亲看到衣服上的血迹会很伤心的。还要请你把刀磨快些,来减少儿子的痛苦。再请你向妈妈问声好,这是最后一次问候。请你把我脱下的衣服交给她老人家,好让她在想儿子的时候,闻一闻我的气味。”
      父亲听了这些话感动得泪流满面。多好的儿子呀!他把儿子搂在怀里说:“孩子你是真心顺从真主的人啊!”说完他强忍住悲痛,把儿子放倒在地,又用绳子捆住了他的脚,拿起磨好的刀,却又下不了手。他望望刀,再望望儿子,嘴里念念有词:“儿呀,儿呀,不是父亲心狠要杀你,而是真主启示。我们就顺从真主的意愿吧。”说完心一狠举刀向儿子脖子割去。他使劲锯着,可还是割不进去,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儿子想,既然是真主的启示就要真心顺从。他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安详地闭上眼睛,等着父亲的宰割。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见父亲动手。儿子就说:“父亲呀,如果你看到我的脸而不忍心下手的话,就请你转过我的头。”父亲把儿子的头转过来。再次将刀放在儿子的脖子上来回锯了好多下,还是没有割破。儿子无事,他到满头大汗。老圣人一想,这是一桩怪事,于是放下刀子,跪在地上说:“主啊,请您赐一条路吧!儿子的脖子如同铁铸的一般,没有办法宰割。”这时候地上的万物都静得屏住气息,忽然山谷深处传来了回音:“易卜拉音,你相信梦幻,父子都很虔诚,精神可贵。主愿意奖赏善良的人们,现在赐一只羊给你,就用这只羊代替你的儿子吧。”随即他们的身边出现了一只羊,父子俩很高兴。易卜拉音老圣人解开儿子身上的绳子,替儿子穿好衣服,然后老圣人拿起刀宰了这只羊。
      从此,伊斯兰教的信徒们就记住了圣人宰了羊的日子。一年一度奉行着事宜,用牲畜代替自己的儿子作为献给真主的最诚的祭礼。一是纪念先知易司马仪献身祭礼的精神,二是感激真主赐于人们的恩惠。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